孤獨的木炭

WhatsApp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孤獨就是心靈中的一片沙漠,惟有主動走出來,打開心中的那扇窗,才能看見生命的綠洲。

 

【心理小故事】

信仰基督教的美國人,每個星期天都到教堂裡去做禮拜。因此,教堂裡的牧師對每一個來教堂做禮拜的教徒都比較熟悉。然而,接連好幾個星期天,他發現第三街區的邁克都沒有來教堂做禮拜。

牧師向熟悉邁克的教徒打聽了邁克的近況。那人說,失業在家的邁克一直找不到新的工作,所以,一向喜歡和朋友聚會的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很少出門。

那些同樣在這次經濟蕭條衝擊中失業的人,還是會照常來教堂做禮拜啊!這個小伙子究竟怎麼了?牧師決定親自到邁克的家裡看看。

當天晚上,冒著嚴寒和風雪,牧師叩響了邁克家的門,可是敲了好一會兒也沒有人來開門。牧師輕輕一推,門開了,原來門沒有上鎖。牧師走進屋裡,看見邁克一個人默默無語地坐在牆角的壁爐旁,緊皺著一張愁苦的臉。

邁克好像並沒有關注這個不請自來的牧師,眼也沒抬一下,繼續直勾勾地盯著爐子裡的火。牧師自己動手找了把椅子,在邁克的旁邊坐了下來。他沒有和邁克打招呼,而是坐在那裡邊烤火邊思索著怎樣才能勸說邁克重新振作起來。

邁克和牧師兩個人都在爐子前面靜靜地坐著,誰也不說話。突然,「啪」的一聲響,爐子中的木炭爆響了一下,這讓牧師頓時有了主意。

 

牧師拿起火鉗,夾住了一塊正在燃燒的木炭,把它從火堆裡取出來,放在了爐子外面的地板上。不一會兒,那塊木炭的火燄慢慢地熄滅了,最後由火紅變成了青黑,冷冷地躺在了地板上。此時,牧師又把它夾起來,重新放回了爐子裡,那塊木炭又燃燒了起來。

邁克好奇地看著牧師,不明白他將這木炭移來移去究竟是甚麼意思。做完這一切後,牧師起身離開了邁克的家,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話。邁克依然坐在那裡,眼睛盯著木炭,沒有起身去送牧師,也沒有和他說任何道別的話。

牧師回到家的時候,電話鈴響了起來。他拿起聽筒,是邁克的聲音:「謝謝您對我的勸告,我不願意再做一塊孤獨的木炭了,我應該回到那個充滿暖意的群體中去。」

孤獨就是心靈中的一片沙漠,只有主動走出來,才能看見生命的綠洲。

 

感覺剝奪實驗 Experiment of Sensory Deprivation

1954年,心理學家貝克斯頓等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克吉爾大學海勃實驗室進行了首例「感覺剝奪」實驗研究。他們在付給大學生每天20美元的報酬後,讓他們待在缺乏刺激的環境中。具體地說,就是讓實驗參與者戴上特製的半透明的塑膠眼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手臂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以限制其觸覺;在隔音室裡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其聽覺。

實驗參與者單獨待在實驗室裡,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當時大學生打工一小時大約只能賺50美分,這讓很多大學生都躍躍欲試,認為這是個既可以得到不錯的報酬,還可以好好睡一覺,或者考慮論文、課程計劃的好機會。但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

沒過幾天,學生們就紛紛退出。他們說,幾小時後開始感到恐慌和難受,根本不能進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注意力都無法集中,思維活動似乎總是「跳來跳去」。

更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現了幻覺,包括視幻覺、聽幻覺和觸幻覺。視幻覺如出現光的閃爍;聽幻覺似乎聽到狗叫聲、打字聲、滴水聲等;觸幻覺則感到有冰冷的鋼板壓在前額和面頰,或感到有人從身體下面把床墊抽走。

在過後的幾天裡,大學生們出現了雙手發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以及對疼痛敏感等症狀。通過對這些大學生的腦電波的分析發現:實驗參與者的意識活動嚴重失調,而且對剛剛結束實驗的他們進行智力測驗,測驗結果也很不理想。實驗結束數日後,他們才恢復正常。

這個實驗證明了,不斷地從外界獲得新的刺激和訊息是人的身心活動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人的身心發展離不開與社會的廣泛接觸和聯繫,孤僻和自閉帶來的只能是身心的疲憊和失調。當你築起一道與世隔絕的心靈高牆時,也隔住了外面的陽光!

讓我們打開心中的那扇窗,接受外面的陽光和風雨,感受世界的快樂和悲傷。學會擁抱,享受快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