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對什麼事都抱著嘗新的態度,無論是新開的餐廳、新推出的手機、甚至是外遊時勇闖新的景點,總會抱著大無畏精神,贏得滿足的體驗固然歡天喜地,偶然(或是經常)中伏,往往都能一笑置之。
但隨著年齡漸長,心中的勇士已變為畏首畏尾的大叔(或大嬸),事事寧可一成不變,採取最保守的態度。年長者表現出不思進取的消極行為,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健康狀況: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和認知功能會下降,導致年長者對嘗試新事物感到不安。他們可能擔心自己的身體能力無法勝任某些任務或活動,或者擔心自己的認知能力會受到影響。
安全和穩定感:年長者更加注重安全和穩定感。他們傾向於避免冒險或嘗試新事物,因為他們更傾向於保持熟悉和可預測的環境。這種心態可能會限制他們的思維和行動範圍。
經驗和習慣:年長者根據他們積累的經驗和習慣來決定行動。他們更傾向於依賴過去的經驗,而不願意嘗試新的方法或探索新的領域。這種思維模式可能限制他們的進取心和創新能力。
社會角色的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者經歷角色的轉變,如退休、失去配偶或子女離家。這些變化可能導致他們感到失落或缺乏方向感,從而導致他們喪失進取心和積極性。
心理因素:年長者面臨心理上的挑戰,如焦慮、抑鬱或自我懷疑。這些情緒可能抑制他們的決心和進取心,使他們不願積極地追求新的目標或挑戰。
人生到了下半場仍會遇上許多挑戰,可能是創業、學習新技能、一次異國遊學/浪蕩、甚至發展一段新的關係。如果我們一味躲藏在安適區,便會失去很多成長及追求幸福的機遇。法國有一句諺語:「但願少年能知,老年能行」。雖然年長者欠缺了年輕人的衝勁,卻多了一份由歲月磨練出來的睿智。保守而不消極,正是下半場人生要學習的處事態度。
保守和消極的分別
處事保守和消極是兩種不同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處事保守:處事保守者會採取謹慎和保守的方式處理事情。他們更傾向于遵循傳統、經驗和已知的方法,他們注重穩定性、風險控制和可靠性。他們可能會對變化持謹慎態度,更傾向於保持熟悉和熟練的做事方式。
消極:消極者對事物持消極態度,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消極的人會對挑戰、風險或不確定性感到不安或無動於衷。他們容易陷入消極的思維模式,對自己和周圍的事物持悲觀的態度。這種態度可能導致對機會的錯過,缺乏動力和行動力,以及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限制。
關鍵區別:
【保守者】 | 【消極者】 |
注重穩定性和傳統 | 關注阻礙和負面 |
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 一種心理傾向或無意識反應 |
源於謹慎和理性的思考 | 源於恐懼、焦慮或缺乏自信 |
需要注意的是,保守和消極並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概念。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保守和消極的特點。然而,保持積極、開放和靈活的態度通常更有助於適應變化、尋求機遇並實現個人成長。保持此心態,才可以開啟精彩的下半場人生。
影響性錯覺 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Dan Gilbert提出的情感預測(affective forecasting),是指人們對未來事件的情緒反應的預測。Gilbert發現,人們對未來事件的情感預測通常是不準確的。這種情感預測的偏差,Gilbert稱之為「影響性錯覺」(impact bias)。
根據影響性錯覺,人們往往錯誤地預測某個事件對自己的情感影響程度和持續時間。他們往往會高估積極事件(如獲得獎勵、成功等)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以及消極事件(如失敗、失去等)帶來的痛苦和失望感。
這種錯覺的一個關鍵原因是人們往往忽視了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psychological immune system)。人們傾向於認為事件的影響會持續很長時間,而實際上,他們在經歷積極或消極事件後,通常會逐漸適應和調整自己的情感狀態。舉例一個人可能認為如果他獲得了某個理想的工作,他會感到非常幸福和滿足一輩子。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工作的影響逐漸減弱。反之,有人以為失去摯愛會傷心一生一世,但傷痛會隨年月減退。
這種影響性錯覺對我們的決策和預期有重要影響。我們可能會過度重視某些事件的情感影響,而在做出決策或規劃未來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們的心理調適能力。瞭解這種錯覺有助於我們更客觀地評估未來事件的影響,更準確地預測我們可能的情感反應,並作出更理性的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