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病患共存

WhatsApp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年輕時,我們用健康換金錢,老年時,金錢卻未必能換回健康。無論在上半場人生你是如何不理身體拚命工作,或是早以領悟養身之道,帶到下半場人生,總包括或大或小的病患。疾病固然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對病患過度擔心或恐懼,更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以及日常生活的品質。

 

對病患消極Vs積極思想:

逃避現實:難以接受有些疾病或痛楚是無法根治的事實,也不能忍受身體有些機能已喪失或退化而無法復原,導致病患感到絕望,失去對未來的希望

 

接受現實:勇於接受病患的事實,不把長期疾病當作絕症般看待,學懂調節生活,與病患共存

駝鳥政策:把嚴重的病情淡化,拒絕接受健康每況愈下的壞消息,也不採取積極措施控制病情

 

配合治療:主動了解病情,除了定時服藥,同時藉飲食控制、復康運動、生活調整、甚至手術控制病情

自責內疚:病患可能會責備自己,感到內疚,認為疾病是自己的錯,也擔心生病衍生的各種困難,如醫療費用、家庭關係、工作問題等

 

坦誠分享:與家人及親友坦誠分享病情及個人的擔憂,盡情接受他們的支持和鼓勵

自卑感和社交障礙:疾病可能導致病患感到自卑,害怕與他人交流和參與社交活動

 

同路人支援:積極參與支持小組、康復計畫或社交活動,與其他人分享經驗和互相支持,逐漸重建社交聯繫

 

病患可以通過尋求和接受專業的心理幫助,例如諮詢心理醫生、心理治療師、社工等人員,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或障礙。病患也可以通過參加一些針對消極想法的心理干預或治療計劃,例如認知行為治療、正念訓練、情感管理等方式,學習和掌握一些有效的應對策略和技巧,減輕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壓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